你和家乡莆田的距离,或许只差一个帆布包!
摄影:郑建平,文字:子笛
出镜人:苏苏
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,2022年国庆开街,涅槃新生!这里承载着莆田独有的文化底蕴和城市记忆;这里是千年兴化府古城的核心区。
当你穿上汉服,挎上“兴化府”帆布包,穿梭在古谯楼、三清殿,漫步在庙前、后街、县巷,去寻找这座古城的“烟火气”,无论是回眸,还是背影,你都是最耀眼的那一位!
这“兴化府”三个字,集自莆田北宋名臣、“宋四家”之一蔡襄的书法。这位莆田乡贤,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泉州洛阳桥,著有《茶录》《荔枝谱》《蔡忠惠公文集》传世。
如今,看到“兴化府”,就会想起明代兴化府府衙那副脍炙人口、满满自豪的对联——“荔子甲天下,梅妃是部民”。
看到“兴化府”,不由地就怀念起兴化米粉、温汤羊肉、西天尾扁食,怀念起春卷、煎包和江口卤面。
看到“兴化府”,又仿佛望见了“壶兰雄邑”“文献名邦”,望见了“淳风”“善俗”。
穿越千年,“兴化府”三个字依然是莆仙人民最熟悉、最滚荡的字眼,是家乡、是故园的代名词。
兴化府帆布包,创意取自古式信封的元素,因此取名“从前慢”。
“从前的日色变得慢;车,马,邮件都慢。”你有多久没有写信了?
还记得学生时代收信、剪开信封、读信的心情么?
书信,真的是人类伟大的发明。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”战争年代,家书难得,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。中国最有名的家书,有《傅雷家书》《曾国藩家书》《梁启超家书》。
书信,也可以是下情上达、上情下达最神奇的媒介。莆田人民不会忘记,全国一千七百万上山下乡知青也不会忘记——当年的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上书毛泽东主席,直谏下乡知青们的艰难困苦,哭诉他们“无米之炊”的困境。这封信促成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知青政策及时作了调整,改变了当时千百万知青的命运。毛主席当年的复信内容是:“李庆霖同志,寄上三百元,聊补无米之炊。全国此类事甚多,容当统筹解决。”
“红笺小字,说尽平生意。”书信,更是恋人间表达情愫最含蓄的载体。
也许你已经淡忘了徐静蕾电影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》里的具体情节,但你一定十分熟悉电影中那首经典的BGM《琵琶语》,那份淡淡的忧愁,挥之不去。
还有人,用书信写成了小说。比如,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书信体小说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,小说面世后,掀起一股“维特热”,曾经震撼了德国乃至欧洲整整一代青年的心。
又或者,你一定听说过那部风靡世界的哲学启蒙书《苏菲的世界》,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,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。
话题似乎扯远了,让思绪再次回到兴化府古街,回到文峰天后宫,回到长寿社,回到庙前、后街、衙后、县巷、大路、坊巷六条古街,回到那一栋栋藏满故事的红砖古厝。
或许,你和家乡莆田的距离,真的只差一个帆布包!一个不够,那就来两个。
我想,挎起兴化府“从前慢”帆布包的那一刻,你一定会有逛街的冲动。
如若你在外地,看到“兴化府”三个字,亦可化解乡愁,了却思乡之情。
这款帆布包由“莆田旅游网” 独家出品,背面右下角“莆田旅游网” 五个字,由著名莆籍作家、书法家陈章汉题写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上哪儿可以买到这个同款的“兴化府”帆布包?
小编已经安排好了,今天就是网络首发,简约、好看!

款式一:兴化府“从前慢”帆布包
款式二:“兴化府”手绘地图帆布包
配乐 | 刘胡轶《从前慢》
责任编辑 | 子笛